為什么人們總是想改變別人?
人性上有一個弱點:因為注意力的有限,每個人所留意到的,只是他想留意的部分。
有個實驗,給墨西哥人和美國人快速交叉地看兩組圖片。一組是美國人熟悉的打棒球的場面,一組是墨西哥人所熟悉的斗牛場面。
結(jié)果是84%的美國人只看到打棒球的場面,74%的墨西哥人只看到了斗牛的場面。
這在心理學(xué)上,叫做選擇性注意。
這讓我們形成了固定的行為和認知模式,一方面像自動駕駛一樣省時省力,一方面卻也帶來了認知上的局限:
人們往往只能看到對自己有利的部分,看不到缺陷和漏洞,進而在潛意識里認為自己是對的;
卻緊盯著別人的缺點和漏洞,將對方的可取之處選擇性屏蔽掉,認為別人錯了。
因此,我們認為的不容置辯的事實,往往只是局部的事實。
當彼此都無法說服對方時,邏輯和事實變得不再重要,情緒最終占了上風(fēng)。雙方都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,進而導(dǎo)致了關(guān)系的疏離。
試圖改變別人,往往是徒勞的
看過一個哲理小故事:很久以前,人類都還赤著雙腳走路,有一次,一位國王忽然心血來潮,要到那些偏遠的鄉(xiāng)間旅行,結(jié)果因為道路崎嶇不平,遍地碎石子,硌得國王雙腳疼痛難忍敗興而歸。
等回宮后,氣急敗壞的國王一邊揉著青紫的雙腳,一邊憤憤不平地下了一道圣旨:“把全國的道路都給我用牛皮鋪起來?!?br/>
可問題是即使把全國的牛都殺掉,也不夠用來鋪路。這時,有一位聰明的仆人斗膽向國王進言說:“與其勞師動眾犧牲那么多牛,您何不只用兩小片牛皮包住您的雙腳呢?”
國王如夢方醒,于是立刻收回成命,采取了這個建議。
托爾斯泰說過一句話:“世界上只有兩種人:一種是觀望者,一種是行動者。大多數(shù)人都想改變這個世界,但沒人想改變自己?!?br/>
改變別人和改變自己,可謂是這個世界上的兩大難題。
總想著改變別人,也是在給自己找不舒服。最后的結(jié)果不是別人改變了,而是自己越看越不順眼,自然也難得平靜,改變能改變的,接受不能改變的,生活真的會明朗很多很多。
我們能改變的,只有自己
曾經(jīng)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:有一位大師,久居深山,幾十年都在苦練《移山大法》,終于修成了正果。
有人聽聞后,前來拜師,虔誠地向大師請教:“大師,請問您是用何種神力將大山移開的,我如何才能練此神功呢?”
大師笑答道:“練此神功非常簡單,只要掌握一點就行了,那就是山不過來,我就過去”,所以,當你改變不了別人的時候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。
當你學(xué)著把抱怨放一放,把怒火收一收,自己先作出改變,你往往發(fā)現(xiàn)對方也會有所改變,事情在向好的方向發(fā)展。
一個人走向成熟的路上,終將明白:
“成熟的一個標志,就是不再急著與人爭辯自己的看法,逐漸明白,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。
成長大概就是,以前被人誤解或看法不一樣時,恨不得揪住對方衣領(lǐng)說個三天三夜。
現(xiàn)在不了,如果你不能理解,那我就掉頭而走?!?br/>
尊重永遠比控制容易。
而改變自己,是改變他人和世界的最好方法。
改變他人的途中,遍布荒漠和苦海;改變自己的路上,收獲的是幸福和豐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