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世通言》里說:“勢不可使盡,福不可享盡,便宜不可占盡,聰明不可用盡。”
經(jīng)歷越多,越覺得,人活一世似乎誰都逃不過這個定律:一旦走到極端就會生出禍端。
氣球太大會爆,杯子太滿會溢,做人太狂會倒,不加以控制的人生,終究會是一場災難。
走過半生才明白:一個人成熟的標志,不是放縱,而是學會控制。
人生真正的醒悟,從“收斂自己”開始。
01 收斂脾氣,收獲福氣
曾國藩年輕的時候脾氣并不好,經(jīng)常為了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跟人對罵。
因為這臭脾氣,人緣不好,人家都躲著他。
官場失利后,被解除兵權(quán)三年?;丶液罄^續(xù)懟天懟地,家里的兄弟、仆人每天更是被罵得狗血淋頭。
后經(jīng)一位好友勸說,他才開始反省,意識到許多事不能一味的責怪別人,自己各方面都不順利,可能也與自己愛罵人有關。
重回官場后,曾國藩脾氣改了很多,變得無比和氣,遇事謙恭,也開始慢慢體諒他人?!疚⑿殴枺阂惶枙骸?br/>
他的事業(yè)也逐漸有了起色,后終被封為一等勇毅侯,歷任兩江總督、直隸總督,官居一品。
《華嚴經(jīng)》有云:一念嗔心起,百萬障門開。
嗔怒之心,猶如毒火,損人不利己。
好福氣都藏在好脾氣里,一個能駕馭自己脾氣的人,比拿下一座城池還厲害。
遇事太過情緒化的人,往往過不好這一生。
真正厲害的人,都能夠穩(wěn)定情緒,不僅讓他人感到相處舒服,自己的人生也掌控的足夠舒心。
無論何時何地,留三分冷靜于心底,用七分理智去做事,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。
收斂脾氣,是一個人最頂級的自律,也是處世必不可少的修行。
02 收斂怨氣,收獲運氣
古語云:以責人之心責己,以恕己之心恕人。
人在遇到事情時,如果只懂得責備他人,不想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,只能讓事情更加的惡化。
沒有考上心儀的大學,卻將一切歸咎為高考發(fā)揮失常,全然忘了自己高中三年虛度的時光。
工作多年沒有升職加薪,卻將一切歸咎為領導太苛刻,全然忘了自己上班時摸魚偷懶的日常。
生活越過越糟糕,卻將一切歸咎于命運的不公,全然忘了自己遇事常常得過且過的將就。
活在抱怨聲中的人,是用負能量將自己包裹了起來,隔絕了生命中所有的好運。
怨氣不斷,日子只會是陰雨連綿,不見晴天。
一位有名的畫家有段話說的很深刻:
“總是掛在嘴上的人生,就是你的人生,人總是很容易被自己說出的話所催眠,我多怕你總是掛在嘴上的許多抱怨,將會成為你所有的人生。”
其實很多時候,絆倒我們的并不是生活,而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態(tài)度。
古語云:命由己造,福自己求。
人生的路走向何方,都是自己一次次的選擇。
唯有將怨氣收起來,把心態(tài)調(diào)整好,讓內(nèi)心住進陽光,才是提升幸福感的最佳途徑。
03 收斂鋒芒,收獲格局
網(wǎng)上有個話題:真正見過世面的人是什么樣的?
有個回答寫道:見過更大的世界后,活得更謙卑;得到的東西越多,越?jīng)]有身份感;在人之下把自己當人,在人之上亦能把別人當人。
真正厲害的人,大多都將鋒芒藏了起來,并且戒掉了優(yōu)越感。
東漢初年“云臺二十八將”之一馮異,協(xié)助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(quán)。
雖然身居要職,名聲顯赫,但他在路上遇到其他將領時,不管對方職位高低,戰(zhàn)功如何,都會吩咐手下把自己的馬車駛開避讓,待他人走遠時再上路。
劉秀帶領眾將領打仗,每結(jié)束一場戰(zhàn)斗,將士們都喜歡聚在一起,炫耀近來殺敵是怎樣的威猛。
每當這時候,馮異就會獨自躲到大樹下,靜靜思考著這場戰(zhàn)斗中的得失。
正因如此,劉秀對馮異非常信任。
即使有人上書,稱馮異權(quán)勢過重,劉秀也毫不在意。
甚至還安慰他:“將軍之于國家,義為君臣,恩我父子。何嫌何疑,而有懼意?”
古往今來,很多身居高位的人,都免不了在如日中天之時慘遭禍患。
馮異能夠穩(wěn)步上升,長保富貴,是因為他懂得收斂鋒芒,放低自己。
汪國真曾說:“格局越大的人,往往把自己的姿態(tài)放得越低。”
鋒芒畢露之時,也是由盛轉(zhuǎn)衰之日。
人活一世,境到逆處要放平心態(tài),處于盛時應保持謹慎,懂得韜光養(yǎng)晦,才能走得長遠。
04收斂精明,收獲人心
中國有句老話:做人,精明不如厚道,計較不如坦誠,強勢不如和善。
是啊,真正能成事的人,靠的從來不是小精明,而是不怕吃虧的厚道。
有一家早餐鋪,開了近十年,生意依舊很好。
有人禁不住好奇,就問老板是怎么做到的?
老板笑著說:
“我店里一直都是客戶需要什么,我就提供什么,只推薦適合客戶的,不推薦貴的?!?
對方聽后更疑惑了:“這不是在幫客戶省錢嗎,你還怎么掙錢?”
老板回答:
“來店里的人,吃得開心,就會更信任我,不僅成了回頭客,還會推薦親朋好友來光顧,這不是更賺嗎?”
可見,有時候,“舍”是一種投入,放棄精明的算計,是一種換取人心的智慧。
《白鹿原》中,白嘉軒說過一段話讓我印象很深:
“人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,而在自家知道不知道;
自家做下好事刻在自家心里,做下瞎事也刻在自家心里,都抹不掉;
其實天知道地也知道,記在天上刻在地上,也是抹不掉的?!?br/>
行走于世間,最高明的處世方式不是“心計過人”,而是“德行深厚”。
漫漫人生路,最高級的處世境界不是“機關算盡”,而是“問心無愧”。
一位作家說過一段話:
“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,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,卻又擔心自己是塊美玉,故又不肯庸庸碌碌,與瓦礫為伍。
于是我漸漸脫離凡塵,疏遠世人,結(jié)果便是任憤懣與悔恨日益助長內(nèi)心那怯懦的自尊心。
其實任何人都是馴獸師,而那野獸,無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?!?br/>
收斂自己,就是管理好內(nèi)心的野獸,改變生活,從改變自己開始。
當你擁有了平和的心境,你就不會被情緒操控;
當你打理好積極的心態(tài),你就不會被黑暗所困;
當你明白了無常,你就不會張揚;
當你懂得了厚道,腳下之路才能走得踏實,一輩子才能活得安心。
愿你在前行路上,守好一份清醒,擁有一份克制,在低調(diào)中活出真正的高貴。